茶叶制法上的一个重要的变革,出现于明代,也是因民众而起。农民皇帝朱元璋大赦天下的一大内容,就是废除了劳民伤财的龙团进贡制,颁布“废团重散”诏令,使得从前只在民间流行的散茶(叶茶),登上了历史舞台。而散茶的制茶工艺是由蒸青变为炒青和烘青,这就为后来武夷茶的大红大紫和其后的黑茶、红茶的兴起奠定了基础。
中国的老百姓劳作于自然,受惠于自然,对自然充满了感恩和敬畏。他们对自然的热爱,并非文人墨客们的刻意为之,而是洋溢于心头的天真之爱和仁心之为。而正因了这种真诚感恩的品质,使得他们可能无形当中,更加了解和契合于茶的秉性,由此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茶文化。
有茶诗这样写:“茶是可人儿,万灵丹。寒冷若你,茶将为之温暖;激愤若你,茶将为之安定;沮丧若你,茶将为之开怀;疲惫若你,茶将为之抚慰。”茶叶既是物质的,更是精神的,它以无私无为的姿态,渗透到我国民众的日常生活中,赋予我们民族内敛中庸和反躬自省的气质,与儒家治家处世的理念相合,形成了一套我们独有的彼此默契和约定俗成的处世态度和生活准则。茶与中国百姓的互动,不正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最完美体现么?
“日高人渴漫思茶,敲门试问野人家”,所谓“茶文化”、“茶道”云云,古往今来,其实从来都是由民间的众多小人物们所演绎出来的大故事。